Wednesday, July 20, 2011
文字背後的世界

不過這種突破文法框框的「字對字」翻譯法就不只是中國專美,美國一樣有。最近有遊客發現在美國的一些大型郵輪公司,為了讓中國藉遊客有親切貼心的感覺,在餐牌上亦加上中文翻譯。例如英式煙肉(English Bacon)直譯為「英語培根」; 全脂牛奶(Regular Milk)譯為「規則牛奶」;新鮮時蔬(Garden Greens)就譯成「花園成為綠色」。搞笑的情度,跟中國大陸的餐牌不相伯仲。
兩者除了搞笑的情度相似之外,背後的動機亦相近,就是要跟所謂的地球村接軌。在奧運期間,為了塑造國際城市的形象,在北京市內大肆加插英文標語,雖然當中不少的所謂英文翻譯都是令人一頭霧水,但就具體反映了中國民間社會要急促與國際社會接軌的心態。同樣美國遊輪上狗屁不通的中文翻譯,都是為了讓中國遊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,塑造國際級的品牌形象。
其實在今時今日的所謂地球村,能夠操多過一國的語言絕對是一項優勢。在加拿大讀書,如果能保持中文的水平,又能操得一口流利英語,去中港台工作當然是一項優勢。不過亦有人說,由於中國大陸人口眾多,當中識英文的人口加起來,分分鐘多過在北美識英文的人。數字上是不是真的多過不得而知,但在中國越來越多人識英文就確是事實。所以除了能講能用,更重要的是能夠明白語言背後的世界觀。
語言本身不只是一種溝通工具,更是一個世界觀的具體表達。例如中文字「禾」字,是模仿禾穀成熟後向下垂頭的形態。「禾」字除了捕捉了禾穀成熟的形態之外,更有「君子不忘本」的意思,成長以後仍垂頭謙虛注視自己的根源,充份表現了中國人的人倫觀念。掌握了一種語言,無形中是在體會著一種了解生活的角度。若能掌握多於一種差異極大的語言,就能有更闊的視野去看世界,更圓融的手法去解決問題。
所以在加拿大居住成長,除了學講英文之外,更大的優勢是來自有一個切身的機會去領略英語的世界觀,明白這語言背後了解生活的角度,處理問題的方法。要有書本上的知識不難,但有一個切身的機會去體會英語的世界就不人人都有。所以即使打算一讀完書就馬上執包袱返東南亞發展,也不要放過這難得的機會,多留意身邊的事物,多跟「英文人」打交道,好好了解英語世界,建立更深刻的優勢。渴望子女會中文的家長們,除了送子女上中文班,為他們能靠死記而成績亮麗的成績表而感到安慰外,不妨配合更靈活的方法,幫助他們領略中國語文的美。
相關討論
中式英語的時代意義
我不會法文...